尺寸偏差 “精准修正”:针对铸件关键尺寸(如孔径、壁厚、中心距)的微小超差(如孔径比图纸大 0.03mm、壁厚局部薄 0.02mm),采用专用整形工具(如精密冲头、液压整形模)进行 “微量调整”,通过可控的压力或外力,将尺寸误差控制在 ±0.01mm 内,确保符合图纸公差要求;
形位公差 “严格校准”:对于铸件的平面度、垂直度、同轴度偏差(如法兰面平面度超差 0.02mm、轴类件同轴度偏差 0.03mm),借助大理石平台、百分表等检测工具定位偏差位置,再用手工或自动化整形设备进行 “点对点” 修正,使形位公差达标(如平面度≤0.01mm/100mm);
表面瑕疵 “精细修复”:针对铸件表面的微小凸起、飞边、压痕(如分型面残留 0.05mm 飞边、局部因脱壳产生的 0.03mm 压痕),用精细锉刀(粒度 800# 以上)、砂纸(1000#-2000#)进行手工修整,或用微型砂轮机配合柔性磨头进行 “无损伤修复”,确保表面粗糙度维持在 Ra1.6-Ra3.2 的标准范围。
脆性材质(如高温合金、铸铁):选用弹性系数低的整形工具(如橡胶锤、树脂磨头),避免硬力冲击导致铸件开裂;
薄壁件(壁厚≤2mm):采用 “多点支撑 + 微量施压” 的专用工装,配合液压式整形设备(压力控制精度 ±0.1MPa),防止整形时铸件变形;
复杂结构件(如带深腔、异形孔):使用定制化微型整形工具(如细长冲头、弧形锉刀),确保能深入死角修正缺陷,同时不触碰非整形区域。
**步:全面检测:用三坐标测量仪、卡尺、百分表等设备,对铸件进行全尺寸、全形位公差检测,记录每一处偏差的位置、大小与类型,形成 “整形方案”;
第二步:定位固定:根据整形方案,用专用工装将铸件固定在工作台(如带真空吸附的定位台),确保整形时铸件无位移,修正位置精准;
第三步:分步修正:先修正影响装配的关键部位(如配合面、螺纹孔),再处理次要偏差;每次修正后立即复检,根据检测结果调整下一次修正力度,避免过度整形;
第四步:最终核验:整形完成后,再次进行全维度检测,确认所有偏差均已消除,且铸件无新的损伤(如裂纹、变形),方可进入下一工序。
航空航天用铸件:采用 “无损整形 + 探伤验证” 流程,整形后通过磁粉探伤或渗透探伤,确认无内部裂纹;
医疗用精密铸件:全程在洁净车间进行整形,使用无菌工具,避免表面污染,同时确保整形后无金属碎屑残留;
大批量标准化铸件:引入自动化整形生产线,通过视觉定位系统识别缺陷,配合机械臂精准修正,既保证一致性,又提升效率。
提升合格率:通过修正微小偏差,将原本 “接近合格” 的铸件转化为 “完全合格” 产品,降低因细微缺陷导致的报废率,提升生产效益;
保障装配性:精准的尺寸与形位公差校准,确保铸件能与其他部件实现 “严丝合缝” 的装配,避免因偏差导致的装配卡顿、密封不良等问题;
稳定性能:可控的整形操作避免了铸件因缺陷产生的应力集中,同时维持了金属材质的原有性能(如强度、耐腐蚀性),确保铸件在长期使用中稳定可靠。